新闻资讯/ NEWS

四川自然资源:迈向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新征程

类别:新闻动态 浏览次数:1599次 时间:2022-05-30

       4月底作为机构改革之后我省首部自然资源五年规划,《四川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正式出台,为我省未来开展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据和行动纲领。 2018年11月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四川省自然资源厅挂牌成立,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立足“规划引领、管控约束、要素保障”的职责定位,在48.6万平方公里的巴蜀大地上,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5年来四川自然资源系统围绕规划引领、管控约束、要素保障的综合职责定位,坚决守住保护的红线、发展的基线、安全的底线,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之路,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态财富。

       2018年,新组建的省自然资源厅扛起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当前,四川作为全国5个试点省之一,圆满完成“三区三线”划定试点工作——根据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三种类型,分别对应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空间总量是有限的,分配的过程是“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自然资源管控约束注定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行程、一场艰苦漫长的战斗。保护生态,向生产空间挤占说“不”。四川在全国率先明确大江大河两侧3公里范围内不再新设矿区;334宗与自然保护区重叠的矿业权已全部退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重要内容。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将为四川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过去5年,我们经历了无数挑战,也迎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精准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准高效服务保障全省高质量发展。

       重大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审批提速,建设就能加速。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项目用地从报件到获得省政府批准仅用时6天,成渝中线高铁用地预审省级审查仅用时3天,用地审批的速度不断刷新。5年间,审批时效缩短近50%。

       用地审批提速,靠的是制度体系的完善。省政府定期专题调度已成常态,省自然资源厅变身“用地保姆”,全省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用地保障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

用地审批提速,靠的是“智慧”管理的升级。省自然资源厅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建成四川省建设用地三级联网智能化审批和管理系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人工,实现了标准公开、流程公开、进度公开、意见公开、结果公开,促进审批提质增效。

保重大战略——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全面部署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自然资源厅为此提出一揽子用地保障措施。

保重点区域——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省自然资源厅靶向制定支持省级新区、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政策,并试点下放天府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省级用地审批权,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

稳住增长底盘——应对疫情冲击,稳增长需要投资拉动,省自然资源厅出台应对疫情保障发展10条措施,对重大项目用地全程跟踪服务。出台我省砂石保障18条措施,新增规划砂石资源137亿吨,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建设的砂石需求。

稳住社会民生—2019年,生猪市场供应出现短缺,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短短一年间,保障生猪生产用地2.9万亩,新增生猪产能近900万头,为稳定市场提供了重要支撑。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也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摒弃过去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资源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做法,加快自然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严控增量做减法。建立并完善“增存挂钩”机制,盘活做不好,增量就为零,2020—2021年通过处置存量土地,产生计划指标52.81万亩。

盘活存量做加法。5年来,强力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27万亩;推行“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混合用地等改革,走出一条改革推动低效用地盘活之路。

5年砥砺奋进,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正以“绿色”为基调,以“红线”为区隔,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铺陈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底图。

去年以来,四川密集出台一系列耕地保护创新举措,以“全国率先”的态势,让耕地保护长出“硬牙齿”。紧盯“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四川在全国率先对耕地变化情况开展双月动态监测;上线耕地“随手拍”监督平台“天府调查云·耕地保”APP,耕地保护从单一部门管变成公众齐监督;出台全国首份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目标考评细则,如同一面“警示镜”,压实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责任;空天地一体化耕地监督体系上线,在全国率先开展执法月度自主监测,卫星24小时“盯梢”,只要田里动了土,卫星都能一眼“揪”出;凡是违法乱占耕地,必须拆除恢复原样。近5年,我省共批准占用耕地95.75万亩、补充耕地183.68万亩,通过土地整治产生新增耕地指标147.36万亩。

2018年实施机构改革以来,省自然资源厅牢牢把握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体系,从山川到河湖泊、从草原到森田园,遵循自然规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让绿色成为四川发展动人的色彩。

乡村振兴,规划是前提。为了落实省委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下简称“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决策部署,2021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积极探索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规划,把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作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总牵引和主抓手,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在全省五大片区11个县(市、区)完成两轮省级试点,推动片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今年起,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已全面推开。

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截至目前,全省已排查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超过3万余处,分布在全省21个市(州)、176个县(市、区),对123万余名群众生命和800亿余元财产安全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如今在四川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一方方生机勃勃的田野,担负起粮食安全的重任;一片片秀丽的绿水青山,守护生态安全的屏障;一处处片区规划蓝图,承载乡村振兴的梦想;一个个消失的地灾隐患点,呵护民生福祉……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自然资源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生态之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近日省政府下发《四川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勾勒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新画卷——开发保护更加协调、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保障支撑更加有力。根据远景规划,到2035年,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将更加牢固,美丽四川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客服电话
028-85251203

公司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省成都市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大道双楠段112号 

电子邮箱
3552764704@qq.com